11月8日,第十五届记者节公益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。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
中国网11月8日讯(记者 张艳玲)11月8日是第20个记者节,第十五届记者节公益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。与会的著名主持人、记者、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们就如何做记者,如何看待当下的短视频等问题进行研讨。
该论坛主题为“今天,我们怎么做记者?——说视频,论短长”,是由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主办的。
如何做记者?
具备四大核心能力 不做"万金油"
对于如何做记者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认为。无论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,记者都要具备四个核心能力: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语言变成新闻的能力、新闻写作能力、提问能力和说话能力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认为,记者虽是行色匆匆的职业,但不应充满焦虑,不应是“万金油”,要有专业知识,要成为“工匠”。
如何看待短视频?
具有"麻药"作用易上瘾 观看费时长
对于如何看待短视频,白岩松认为,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具有"麻药"作用,视频时长虽短,但观看起来费时太长。因其具备随机奖励、获取方便、永无终结等特点,容易让受众上瘾。
“互联网开启媒体没有终结版面时代,我们应抑制上瘾性,而不是抨击短视频。”白岩松期待,未来的短视频是因优秀而短,而不是注水。他认为,5G时代,时长3-5分钟的中视频将崛起。
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峰表示,视频分短视频、电影、电视等表现形式。短视频制作发布门槛低,范围庞杂,内容无害也无益,但浪费时间,具有浅、俗、浮等特点。电影可以引领时尚、拉动消费。中国每年有600亿票房,吸引7亿人次消费。他认为,我国是电影大国但不是电影强国的原因在于我国工业体系不健全、不成熟,电影美学水准不够。电视仍是话题制造者,传递社会主流声音。但因技术落后,传播方式还是由点到面,未进入点对点传播,没有社交功能,同时创新能力弱。
对于视频的未来,胡智峰充满信心。他认为,未来视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。对于短视频需监管层加大监察力度,淘汰不合格、有害内容。对于电影要提高其工业化水平,提升美学体系。对于电视,他认为要与互联网融合创新,打造“全国一张网”和“智慧广电”,加大传播能力,让民众离不开它。
时统宇提出视频热背后的冷思考。他发出了“新闻是什么学”的疑问,他追问:视频是声、光、电吗?他认为,视频也需有内容、有灵魂。有品质的新闻要慢下来,要等一等,等到新闻的价值和灵魂。
媒体应如何做?
与时俱进 要有五大看家本领
胡智峰认为,视频不会冲击传统媒体,传统媒体会鲜活地存在着,新媒体也会变成传统媒体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与时俱进,相互补充、融合、创新,才能为中国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,这是媒体的责任,也是政府的期待。
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、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喻虹认为,无论技术如何发展。媒体都要具备文字传播能力、口语传播能力、视频能力、数据处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等五大以不变应万变的“看家本领”。
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白岩松看快手抖音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,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蓝莓安卓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