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道”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。“道”在秦朝开始出现,跟县同级别,秦汉时期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。 《汉书》地理志解释为“有蛮夷曰道”。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,这是一种行政特区,与县相当。唐代的道,先为监察区,后演变为行政区,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。明清在省内设道,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,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。 道州:唐贞观八年(634年)改营道县为道州。道,史载“有蛮夷曰道”。 道州最早的地名称为“有庳”,为什么叫有庳?的确令人费解,宋代学者王观国说:“地名必从山、从水或从事迹而取美名。”根据这一理论,再对照《山海经》中的“有庳之圩,象所封也!”一句分析,庳者,鼻也!原来舜的弟弟叫象,舜封象于有庳之圩,也就是管理治理道州这个方圆,象由于受到人民的拥护和尊敬,死后被尊之为“鼻亭之神”,立祠祭祀。当时的道州叫有庳原来就是为了纪念舜之弟弟象而命名的。
道州的第二个名字叫营浦。营,即营水,也就是现在的潇水;浦,即滨。营浦,即建县于营水河畔。2000多年前的营浦城已是十分显赫的城郭。记得一九七二年,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初长沙国南部《地形图》和《驻军图》中,营浦在地图中占的竟是中心城邑的位置!
道州,第三个名字叫营阳。这是三国孙吴宝鼎元年开始设郡,称之为营阳郡,营阳两字取义于郡治在营山之南,营山,即都庞岭,阳,就是山的南面。现在的道州,经常看见有“营阳古郡”之词,这说明道州设地级郡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。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《含晖洞述》中称:“营阳郁郁,山水第一”,饱蘸着激情赞美了道州的壮丽、秀美山河。
道州的第四个名字叫永阳,也就是隋朝废营阳郡,将营浦(今道县),谢沭(今江永)合为永阳县,县治设于现在的道江镇,为何叫永阳?永,即永山,就是都庞岭,阳为山之南,与营阳字异义同。隋朝命短仅37年,便被李渊起兵推翻,废永阳县,设立营州。因北方也有一个营州,故改称为南营州,州治设在现在的清塘小坪村。一州辖四县,即今天的道县、江永、宁远、江华县。南营州也就是道州的第五个名字,南营州所辖的四县,其中就有营道县,县名中“道”字出现这便是首次。
而道州一名的正式出现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,即公元634年,改南营州为道州。 为什么叫“道州”?道州志称:“唐代置州,始名营州,取义于营道山(今为紫荆山)之首字。唐太宗改称道州,取义于营道山之末字。此后县名或为营道、或为宏道。明代为州府,清代为散州,民国改为县,沿用至今。”道州之名用了一千多年。
历史沿革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置营浦县,隶长沙郡,为道县建县之始,因县治位于营水之滨而得名。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隶零陵郡。三国时吴宝鼎元年(266年)置营阳郡,郡治在营浦。
梁天监十四年(515年),改营阳郡为永阳郡,营浦郡为郡治。
隋开皇九年(589年),改零陵郡为永州,废永阳郡,并营浦、谢沐二县为永阳县,隶永州。大业三年(607年),复改永州为零陵郡,永阳隶之。
唐武德四年(621年),以零陵郡之营道、永阳二县置营州,改永阳县为营道县(原营道县改唐兴县)。次年,改州为南营州。贞观八年(633年),改名道州。贞观十七年,废道州,营道改属永州。上元二年(675年),复置道州,统五县,营道属之。天宝元年(742年),改州为道州江华郡,改县为宏道。乾元元年(758年),废郡名,复称道州。
五代十国时期,道州仍辖五县,宏道为州治。宋建隆三年(962年),改宏道县为营道县。两宋时期,道州辖四县:营道、江华、永明、宁远。
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,道州置安抚司,次年改为道州路,置总管府。营道县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州路。
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改道州路为道州府,营道为府治。九年,复改为道州,以州治营道县省入,辖宁远、江华、永明三县。崇祯十二年(1639),析宁远县新田堡置新田县,并隶道州。
清康熙三年(1664年),道州降为县级散州。
民国二年(1913年),改为道县。
1949年11月15日,道县和平解放,属湖南省永州专区。 周敦颐:吾道南来之“道”。 周敦颐(1017年6月1日—1073年7月14日),又名周元皓。原名周敦实,字茂叔,号濂溪,谥号元公,道州营道楼田保(今湖南省道县)人,世称濂溪先生。是北宋五子之一,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,文学家、哲学家。系宁远县湾头村(周子故里)周氏先祖周如锡后裔。历史上宁远曾经属古道州管辖。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“诚”字。“诚”是他关于天道、人道、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达。“诚”主要分为天道本体论和心性本体论两方面。在周敦颐看来,“诚”首先是宇宙存在的根据,是宇宙的本体,即天道本体论。
其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,一是“教人向善,进德修业”的教育目的。二是“六经为主,以诚为本”的教育内容。三是“自学为主,重在启发”的教育方法。
还有社会政治思想等……。
理学思想
周敦颐在治学中,他所提出的无极、太极、阴阳、五行、动静、主静、至诚、无欲、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。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,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。 吾道南来,本是濂溪嫡脉;大江东去,无非湘水余波!此为“道”也!
周氏源出古代姬姓: 《通志・氏族略》记载:平王少子烈封汝南,遂以国号周为姓。汝南为周氏的郡望,特别是平王少子烈的这一支,繁衍最为旺盛,成为周氏群体的主干,故后世多以“汝南周氏”"汝南世第"自称。魏晋南北朝时,因北方长年战乱,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,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。周氏族人徙居情况大致是:河南汝南、山东青州、湖北襄阳、湖南宁远、湖南道县、浙江绍兴。汝南周氏迁湘始祖为周如锡。 周如锡(671-757),唐代进士,曾任广东高州刺史,征南大元帅水陆马步军都统,左金吾卫上将军,后因忤旨,被贬为道州司马。后与其胞兄周如鍉任期届满后不愿还朝,也不愿再回故里,遂辞官择居宁远大阳洞望岗,死后葬于望岗。
周如锡育有十八子,连同其兄的六子,个个才学俱佳,被唐宣宗时的宰相周墀誉为“周门二十四才子”。
周如锡一子择居湾头村,绵延至今。后来,周氏族人全部从大阳洞(太阳溪)望岗迁走,大阳洞望岗周家屋地逐渐荒废,湾头村成了周氏族人重要聚居地。 宁远湾头周氏:周子先祖故里:湖南宁远,素有‘舜帝过化之所,始皇九嶷西塞,光武中兴之基,濂溪汤沐之乡’‘德孝圣地,道德之乡’的美誉。九嶷望岗,舂陵之所也!
宁远县城九嶷北路与文庙街交界处的,一条幽深的小巷’八百春‘。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七年(1224),是当时全国最早独立建立的、屈指可数的几座濂溪祠之一,至本世纪初,全国仍保存有古代建筑的“濓溪祠”,唯有宁远一处。
编辑:尹珺君
以上就是道县才子苑抖音的全部内容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