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724位真人故事
我是叶飞@乡村开心外婆,出生在贵州省铜仁市的一个小山村,上面还有一个哥哥。爸爸在村水泥厂上班,妈妈在学校帮忙打杂,平时也会在家踩缝纫机,给别人做衣服补贴家用。
我出生后,爸妈照顾不过来,就把我送到奶奶身边。刚断奶我就成了留守儿童,虽说也羡慕别人有爸妈陪伴,但在奶奶身边的日子倒也无拘无束。奶奶很疼我,我们祖孙俩感情很深。
跟着奶奶生活到六岁,要上小学了,我才重新回到爸爸妈妈身边。可我已经习惯了只有奶奶的日子,爸爸妈妈在我眼里已经变得陌生。我吵着要回奶奶家,而奶奶也伤感得直抹眼泪。
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,重新建立感情着实不易,孤独、早熟一直伴随着我。在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,我作为女孩子想要有出息,就得自强自立,靠别人不如靠自己。
爸妈在农村属于比较注重教育的,回到他们身边后,为了让我有个好的读书环境,就把我送到市里的小学读书。
从我们村到县城有20里路,还好爸爸厂里有一趟早晚两班往返的公务车,我上下学可以乘坐,中午就寄宿在亲戚家。
那时妈妈觉得女孩子应该学一点艺术,7岁那年就送我去工会学跳舞。每天放了学又去跳舞,结束后就赶不上公务车换班,我只好独自走回去。
回家的那条山路好像长的看不到尽头,我背着小书包一路小跑。每到鹭鸶岩山脚下,我就特别害怕,边跑边哭,还叫着妈妈。妈妈就在山的那一头叫我的名字。她担心我,每次都等在这里接应我。
多数舞蹈班的孩子都是干部子弟或家境优越,人家都有舞蹈鞋,而我只能穿着破了洞的袜子在红色的地毯上跳舞,那个画面我记忆深刻。
每次练习基本功“劈叉”,我都疼得哇哇叫,但我知道家里送我学跳舞不容易,咬着牙忍着,也不回来诉苦。
8岁那年,小姨家有架手风琴不用了,妈妈就让我学手风琴。那时我特别瘦,手风琴很重,背了一年背都驼了。妈妈怕我身体畸形不让我继续学了,转而让我学古筝。
从此以后,我就和古筝结缘,一直到现在这个爱好还在保持。
初中毕业后,家人觉得学医好,我就读了卫校,毕业后在医院当了两年护士。我感觉很不自由,不是很喜欢这种工作。那时候我们家的条件也好了一些,我就和家里商量,从医院辞职去读艺校。
2002年,我考到了怀化商校的古筝专业。本身我就喜欢古筝,又是重新来读书的,所以格外的刻苦。同学们都去网吧上网,而我躲在宿舍里拼命练琴,从不懈怠。
在艺校我每个月生活费是300元,这个钱根本不够用。但从小没和爸妈一块儿生活,养成了我很独立的性格,不好意思跟父母撒娇要钱,就自己勤工俭学挣钱。
我留意到琴弦在艺校是个易耗品,就联系了厂家,发琴弦给我,我再卖给学生,赚个差价。也做家教教小朋友古筝,挣的钱负担生活费绰绰有余。
艺校毕业后,我被分到中国东方乐团广东分团,在团里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到处跑着演出。
那时我对自己的琴艺还是很自信的。随着眼界的开阔,就想为啥不出来闯一闯呢,自己找事情做,凭本事吃饭,自由自在可能更适合我。
接着我就辞掉了团里的工作,准备一把古筝闯天下。当时我身上只有300块钱,也不敢问家里要钱,我就花了100多租了一个阁楼,剩下 175 块钱买了辆二手人力三轮车,用三轮车拖着古筝就出发了。
当时是在东莞东城区,我刚来到这边,也不熟悉,我就问别人,东莞最繁华的地方在哪里?他们说在酒吧街一带。
我就拉着古筝到酒吧街一家挨一家的问:“你们这里需不需要弹琴的?”一直问到下午,我又累又饿,可是依然没有一家酒店愿意试用我。
那时候也不懂,像酒吧街都是喝酒蹦迪的地方。一般晚上才营业,而民族乐器也不适合这里。
最后问到一家叫百金翰宫的中餐厅,餐厅从外面看就非常的豪华,门口站了两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,我上前询问他们店是否需要弹琴的。他们说:“我们也不知道,你去问里面坐着那一桌,那全是老板。”
我就进去问了,有个姓谷的老板说:“你有没有琴?”我向窗外一指说:“有。”谷老板说:“把琴拿过来弹一下。”我说:“300元一首哦。”
谷老板笑了笑,让经理把琴搬了进来。也许是运气好,这位老板是陕西人,我刚好弹了一首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》。他一听过后马上就叫经理过来,说:“数1000块钱给她。”又对我说:“去买一身衣服,明天来上班吧。”
我激动的心都要跳出来了,本来连第二天的生活费都没有了,这一下赚了1000元,工作也解决了,真心对谷老板充满了感激。
第二天,我去了人事部报到,工作内容是每天早茶时间,在大堂弹半小时琴,每月5000元包吃。
在这家中餐厅工作非常轻松,慢慢的我也有了一些粉丝,弹琴的时候,粉丝有时候还叫服务员送小费给我。他要想听什么曲子,也会封个红包送上来。
下午没事干了,我就在家练琴,或者去其他饭店兼职。
在东莞期间,我还经常去参加各项古筝比赛,我曾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比赛,拿到了金奖。那真的是过五关斩六将,从东莞一步步晋级,到省里再到全国,最终夺冠。
获奖后,我第一时间把奖杯和比赛的光盘给爸妈寄回去了。我终于成为他们的骄傲了,其实这么努力就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。
在百金翰宫弹琴,我积累的粉丝越来越多,有广东的、香港的、澳门的。他们很多人都做公益,其中一个叫兰姨的,我们比较投缘,就经常约着一起做公益。
记得有一次我们到铜仁六龙山做公益,正是2008年大雪灾的时候。我看见很多孩子穿着凉鞋单衣,走在放学路上,脚丫子上全是冻疮。
他们好多都是留守儿童,看着他们我心里酸酸的,我也想到了我小时候做留守儿童的日子。那次,我就下定决心,要一直把公益做下去。
当时,有香港粉丝希望我去香港发展,我之前就应邀多次到过香港演出。当年香港优才计划共300人,我是其中之一。
但是经过那次六龙山之行,我决定放弃香港粉丝递过来的橄榄枝,回家乡创业,让自己有更大的能力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。
2009年,我回到了铜仁,在我们县城办了个古筝培训班,开始我的教学生涯。
为了给孩子们更规范的教学,期间我又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,取得了中央音乐学院颁发的教师资格证。
办古筝培训我是带着做公益的心态在做,学费不是很高。只要是跟着我学习的学生,如果当天内容没消化,我就会一直陪着她们学会为止。
后来我的培训点从一个到四个,在我们铜仁也小有名气。
做了这十几年培训,收入也很可观,平时我不喝酒、不打牌、不去KTV,也没时间逛街。
但是只要有空闲时间,我就会去偏远山区看望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,给他们带去一些基本物资和陪伴。
有时候也带着我的学生一起,这些学艺术的孩子家庭条件相对较好,有很多衣服和书籍可能还是崭新的,但已经不用了。
他们也未曾体验过生活的艰辛和疾苦,带他们一起做公益。可以把自己的闲置物品捐赠给需要的孩子,也能近距离感受下生活的不易,学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。
家长们都非常支持让孩子们接触公益,有时候甚至陪着孩子一起参与进来,这让我特别的欣慰。
这些年,妈妈年纪也大了,我平时工作忙陪伴少。她也很无聊,我有朋友拍小视频,就经常找她搭戏,只要妈妈搭的戏都上了热门,特别火。
有一天,妈妈说:“你这段时间咋没叫我去给他们拍视频?”我顺口说了句:“那你就自己拍嘛,反正你跟他们拍,每条都上热门。”
妈妈接道:“行,那我就自己拍,我要当网红。”我就给妈妈取了个名字叫‘开心外婆’。
妈妈前半辈子真的挺辛苦的,现在老了,我也想多陪陪她。她想当网红,我就帮她完成心愿。
不过第一个视频就遇到了困难,那时我们没有像素好的手机,就叫朋友帮忙拍。那天是三八妇女节,我让朋友拍我陪妈妈过节的情景,但是拍完后,朋友把视频转发给别人发布了。
我当时很生气,妈妈这么大年纪了,拍的第一个作品,你最起码尊重一下人,征求一下我们的意见?妈妈也很不高兴,她说:“我们以后不求人了。”
然后,妈妈背着我借小姨了1万块钱,买了部好手机。看到妈妈这么喜欢拍视频,一心想做网红,我就关了两个培训点,减少工作量陪她。
2021年3月,我开始陪着妈妈拍视频。拍了三个月,粉丝达到了3万多时,有一次拍摄,却出了点小事故。
因为我们拍的是搞笑视频,过程中妈妈被逗得哈哈大笑,她又刚好喝了一大口水,就呛在肺里了。当时她脸都变色了,出不了气,特别危险,快把我吓死了。
经过这个事,我心有余悸,也不想让妈妈拍了。妈妈也问我:“火没火?没火就不拍了!”天又很热,我就借机说没火,不再让妈妈参与拍摄了。
后来我拍视频逗老人们开心,就特别注意把握这个度,不让他们过于激动。
可账号已积累了三万多粉丝,觉得放弃很可惜。我对待认定了能做的事情,是不撞南墙不回头那种,于是就决定自己接着拍。刚好也遇到了两个志同道合和的小伙伴,我们三个开始合作拍视频。
在拍摄的过程中,我留意到有很多独居老人,孩子都出去打工了,就剩下老人在家,每一天都在等待中度日,晚年非常的孤独。我就特别想走近他们,给他们带去一些开心和欢乐。
为了能拉近距离,更好的与他们沟通,我把自己化成八十几岁的老人。走村串寨,走进他们的生活,教他们跳舞、给他们讲故事、逗他们开心。
看到老人们脸上露出笑容,我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,这也时常让我想起我的奶奶。
就这样又拍了一个月,粉丝竟然达到了7万多,但因为我们拍的视频是没有收入的,有个小伙伴最终决定离开了,我能理解,总得让人家先生活吧。
少了一个帮手我就更忙了,自己化妆、自己整理内容、自己剪辑,感觉特别累,也想到了放弃,但还是咬牙坚持了。
当时,大家没有一分钱工资,全凭理想和热情支撑,非常的不易。
我们去哪个村子通常不做提前规划,随机走哪儿算哪儿,一般都是往偏远的地方。有时候好几个路口,不知道怎么走了,小伙伴就拿个矿泉水瓶在地上转一下,口朝哪里,就朝哪里走,还挺好玩的。
随着粉丝量越来越大,我们的视频拍摄和更新工作也越来越忙了,工作量很大。在去年9月我不得不停掉了我所有的古筝培训点,全力投入视频拍摄工作。
目前为止,不到两年的时间,我们已经走过300多个村子,遍布在贵州、湖南、四川、广西等地。接触过太多孤独的老人和留守儿童,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。
有很多老人,生平第一支舞蹈是跟着我学跳的。我化上老太太的妆容,去了之后,如果他们说自己70多岁,我就说我81了,反正都比他们大一点。
他们看到我比他们年纪大,还能跳舞跳的那么好,跟着学也有信心了。看着老人们玩的开心,我就高兴。
记得在德旺村时,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,很多家只有一两个人在家,农村居住又比较分散,老人很多时候连个说话的都没有。我去看望他们给他们带来很多快乐,他们都舍不得我走了。
除了开心,也有感动。有一位108岁的贵州老人,他通过我们的短视频,找到了失散80多年的家人。
去他们村的时候,这位老人让儿子告诉我,他是湖南永顺的,十几岁来贵州修路,就再也没得回去了,年纪大了越发想念家乡。
后来他的视频发出来了,他远在湖南的侄子们看到他的视频,觉得和过世的父亲挺像,就问我要了联系方式,果然是失散80多年的叔叔。
后来我又去看望这位108岁的老人,他看着我就开心的笑。他本来已经很少开口讲话了,但是看见我却开口叫我送子娘娘(本地指观音娘娘)。
我去了很多农村,发现一个现象,孝子家庭出寿星。只要是孩子孝顺的,基本上他家都有八九十岁的老人。
经常也会有粉丝委托我去看望自家老人。有次有个粉丝让我去看望他妈妈,他妈妈已经有些糊涂了,听力也不好,一进门抱着我就喊妈妈,还说:“妈妈你来看我了,爸爸呢?”我只好说:“爸爸在下面。”
唉,真是年纪再大的女人,在妈妈面前也是个孩子,这样的老人是多么需要陪伴呀。
农村的留守儿童和孤儿也是让人忧心的存在。我视频里面有些小孩,第一声妈妈是对着我叫的。有的一生下来,才两三个月妈妈就没了,有的是爸爸死掉了,妈妈跑了。
还有两个小兄妹,一个读一年级,一个读二年级,他们给我写信说:“妈妈,以后我长大了,我要给你买豪车。”用铅笔写的,看的我泪目。
我郑重地告诉他们爷爷:“让孩子好好读书,只要我在,我一定会对他们负责到底。”
在我拍摄的过程中,发生过太多这样的故事了,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们力量的渺小。
仅凭我们几个人影响太有限了,如果能通过类似的复制。让每个村都有一个‘开心外婆’,共同去帮助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,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,这该有多好。
我们一个摄影师的朋友叫老席,湖南人,以前在浙江工地干活。他妈妈一个人在家,还有点残疾、驼背,腰完全直不起来了。
因为妈妈总逼着老席找老婆,他已经好几年没敢回家过年了。去年他叫他的朋友(我的摄影师)给他介绍个女朋友回去一起过年,应付一下老妈,说只要是个女的就行。
我就换成老太太的装扮跟他回去了,当时整个村都轰动了。三姑妈六大姨的全都来看稀奇。我们把整个事儿拍成了一个连载的小视频,没想到一下子就爆了。记得那是2022年2月,一下就涨了100万粉丝。
跟老席的妈妈接触了些日子,我特别的心疼这位老人,就给老席说:“你干脆不要出去打工了,我教你在家拍短视频吧。”
后来我们又找了个养蜂的师傅教他养蜂,现在他养蜂产业做的非常好,粉丝也达到了70多万。做直播卖蜂蜜,能挣钱了,也能在家陪妈妈,还带动了村里其他年轻人一起在互联网创业。
通过这件事儿让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,现在也在尝试去做,我们希望可以像帮助老席一样,带动更多青年返乡创业。这样他们可以陪家里的老人,又能照顾到家里的孩子。
如果接受我们的帮助,需要有一个前提,就是你隔三岔五的,要去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家里看望一下,举手之劳,提供必要的帮助。像很多留守老人,有的在家里去世好几天都没人知道,让人感觉很是伤心凄凉。
如果每个村都有这样一个爱心点、一个开心源,相信这种积极的影响将产生正向的蝴蝶效应,辐射到更多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。
我们帮助的比较成功的创业青年,有老席、牛仔和辉毛、杨健等,他们都坚持下来了。并且现在也开始变现,不用出去打工了,也带动了村里很多人搞互联网创业,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。
目前,我们全网已有500万粉丝,但我可能是全网最没钱的‘网红’了。
因一心就想着怎么去逗老人开心,怎么去帮助他们,心思全在这上面。我们没做过直播,至今也就接过三四条广告,挣的钱买了设备,甚至为了生活,我们的小伙伴还背着十几万贷款。
所以接下来我们会考虑变现和直播的问题,只有我们更强大了,经济能力好了,才能帮助更多的人,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后续我们也会继续帮助返乡青年互联网创业,能够让他们不离开家乡就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。让每一个村庄都有一个‘开心外婆’,把欢乐带给农村的孤苦老人和留守儿童,希望老有所依,幼有所养。
心有微光可成星海,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我们努力着,也期待着。
如果你想关注更多开心外婆的故事可以关注以下抖音账号:
【口述:叶飞】
【编辑:初见】
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,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。而且,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!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,请关注我们吧!@真实人物采访
以上就是抖音上开心外婆的全部内容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!